全自動栓劑設備帶你了解“栓劑”
一說到孩子發(fā)燒,體溫超過38.5℃了,多數消防員媽媽首先想到的是喝點美林(布洛芬混懸液)或者泰諾林(對乙酰氨基酚滴劑)吧!
乖巧的娃娃們,總能夠很配合的喝下在成人看來甜到無以言表的糖漿,順利退燒。
然而,還有為數不少且尤為“惜命”的孩子們,他們拒絕接受此類不知是何物的糖漿,咬緊牙關、堅決不張金口,一副與寶爸寶媽決戰(zhàn)到底的態(tài)勢。
急診室走廊里常常能夠看到一家三個大人為難纏的“熊孩子”退燒,個個急的滿頭大汗,呵斥聲和哀嚎聲響徹走廊,腫么辦?
求助醫(yī)生后,終獲良計。
“嘴里不吃,那就肛門塞進去吧!”
一家大小如釋重負!
下面,跟著藥師們來了解了解,這些肛塞的藥到底是什么。
栓劑是指藥物與適宜基質制成供腔道給藥的固體狀外用制劑。
因使用腔道不同,分為肛門栓、陰道栓、尿道栓、鼻用栓、耳用栓等。
栓劑在常溫下為固體,引入腔道后,在體溫下迅速軟化、熔融或溶解,釋放藥物,產生局部或全身治療作用。
小兒常用于退燒的栓劑發(fā)揮的就是全身作用。
全身作用的栓劑與口服制劑相比,有如下特點:
1 藥物不受胃腸道PH或酶的破壞而失活。
2 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。
3 應用于距肛門口2cm處,藥物經過直腸下靜脈和肛門靜脈進入體循環(huán),避免肝臟首過效應,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。
4 用法簡單,攜帶和給藥方便,適用于不宜口服或不愿口服的病人。
說到不愿口服,爸媽們都知道是太難搞定的“熊孩子”,那不宜口服有哪些情況呢?
當患兒出現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抽搐等情況時,是不宜給孩子采用口服的給藥方式的。
這時候直腸給藥(即肛塞)就成為一種簡便、有效、安全的替代給藥途徑。
那么,使用栓劑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?
1 在使用栓劑前,注意清潔雙手,戴上包裝盒內的一次性手套,讓患兒側身躺下并將雙腿屈起,用手指輕輕將栓劑推進肛門內約 2 ~ 3 厘米深處,繼續(xù)躺幾分鐘即可。
2 避免將栓劑儲藏在溫度較高的地方,如遇夏天可放置在冰箱內冷藏。
3 使用退燒栓劑時,可與其他劑型退燒藥物交替使用,但不可同時使用。若持續(xù)疼痛或發(fā)熱,可間隔4~6小時重復用藥一次,24小時不超過4次。
4 栓劑屬外用劑型,使用前注意識別藥物包裝盒上粘貼的標簽,切記將栓劑口服啦!